最早數字校園的出現要追溯到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主持的一項名為“信息化校園計劃”大型科研項目,首次提出了數字化校園的概念。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展開的教育行業信息化建設,其實就是圍繞著數字校園進行開展的。
簡單地說,數字校園就是學校教學、管理的信息化,它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也被賦予了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內涵。發展到今天,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正在推動高等教育發生深刻變革,并為高教領域帶來全新的發展契機,這就是“智慧校園” 的由來。
國家已經進一步明確了信息技術在推動教育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使命。同時,相應標準的出臺,標志著 “智慧校園”的建設正在從國家標準的推廣向具體實施規范/指引的方向推進。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當中不再以1.0時代的“三通兩平臺”作為主要發展目標,而是希望以新興技術來涵蓋教學、管理以及服務等領域的”智慧校園”建設,擔負起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責任。
隨后,在2019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中,特別指出 :“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
數字校園是教育信息化時代的結晶,更為偏重于基礎設施建設。而智慧校園則更偏重于智能化,是技術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另外從聯接的角度看,數字校園誕生于互聯網時代,僅僅解決了連通的問題,而智慧校園則基于更為龐大的物聯網,會讓學生、教師甚至教學設備,都成為網絡當中的一份子。